对我国高校期货和期权教学的反思

2021-02-03 10:24:06    来源:期货日报    作者:

我国期货市场成立30年来,已经建立起数万人的从业人员队伍,但随着我国期货、期权市场的快速发展,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逐渐突出。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等原因,出现了人才数量不足、结构不均衡、流动性大等问题,所以加快衍生品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。我们结合高校一线教学经验,总结了金融衍生品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中的若干问题。

第一,重书本而轻现实。高校本科课堂所采用的西方经典教材,对期货和期权的交易系统、定价方法及应用有深入的讲解和分析,但对中国的衍生品市场没有介绍。因此,学生很少能了解到我国期货、期权相关业务规则和合约交割标准等具体规定,对我国衍生品市场的最新发展也缺乏了解。

另外,课堂上对于期货、期权的学习重点是在一系列假设下的、具有解析解的无套利定价理论。学生往往只看重定价结果,而忽略定价模型在实践中的适用性,容易忽视假设条件与真实市场条件之间的巨大差异。例如,课堂上往往忽视交易成本、卖空限制、过高的融资成本、市场缺乏流动性等因素,而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通过套利修复价格。因此,应当帮助学生在学习定价理论的同时,通过观察市场数据建立“无套利价格范围”的意识。再如,课堂上所接触的理论往往假设市场交易量大、流动性充足,而交易者的资金量较小,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影响者,但实际情况是流动性较小的产品市场深度不够,致使交易影响价格,导致冲击成本,无法套用所学定价公式。又如,本科课堂把重点放在交易所的衍生品上,往往忽视规模更大的场外交易,尤其对做市商机制较少提及。而场外市场的定价机制并不连续,价格往往不是“定(open bidding)”而是“谈(negotiation)”,较大的买卖价差给实操带来流动性风险。

第二,重模型而轻机理。高校本科课堂对于期权的教学强调对Black-Schole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应用。学生能较为熟练地代入参数对欧式期权予以定价,但往往对期权价值构成、影响价格的因素以及BS模型定价机理理解得不够透彻。这导致学生不能触类旁通,如对美式期权的理解就会流于表面,导致在实操中隔靴搔痒,不着要领。

第三,重数学而轻技术。本科和研究生课堂比较强调对理论定价模型的推导,强调完整优雅的结构和解析解,但对于在实践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则练习较少。然而,现实中,形形色色的金融衍生品绝大部分不具有解析解,因而只能采用二叉树法或者蒙特卡罗模拟法进行价格预估。因此,学生有必要学习如何采用二叉树工具对美式期权定价,以及如何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对路径依赖类衍生品进行定价。

除此之外,课堂上应增加实际操盘的内容。例如,通过模拟交易系统,从行业分析入手,建立期货交易策略,对历史数据做回测,最终优化交易模型。同时,学生应该学习如何利用期权的希腊字母对冲策略进行风险管理。这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,是培养一线衍生品从业人员的必要课程。

第四,重理论而轻案例。高校衍生品课程中案例分析较少,学生对衍生品的认知往往只停留在定价方法和套期保值应用上,而衍生品的“双刃剑”特色常常被课堂忽视。应通过经典和最新失败案例,以恰当角度介绍衍生品的风险控制。

第五,重传统而轻创新。掌握上述技术工具,可以大大拓展衍生品学习的广度和深度。所学内容可以跳脱普通的期货和欧式期权,对所有以美式期权为基础的路径依赖类期权产品都可以涉猎,如可转债、亚洲期权、敲出期权、彩虹期权等。这种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衍生品的理解,开拓思路,为将来在实践中设计新衍生品打下基础。

值得强调的是,教学中可以加入对复杂衍生产品的介绍。以促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系列复杂衍生品为例,以交易目的、如何识别、如何自保为主要内容,充分体现衍生品“双刃剑”的特质,提高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。

本文标签: 期货培训